“老舍笔下的模式口,回来了”。
模式口古称“磨石口”,是老舍先生《骆驼祥子》中描述的“好地方”。这里曾是古都北京向西通往塞外的咽喉之地。永定河出山不远,就在这里与京西古道相遇。
这里是京西多元文化的荟萃之地,千百年来积累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文化遗产。当驼铃远去,古道繁华一度褪色,但也随着街区更新改造熠熠新生。
咽喉要道
模式口是个古老的村落,西接太行,东连京师,南面永定河,北依翠微山,千百年来,这里就是京师通往塞外的咽喉。因为当地盛产磨刀石,过去名为“磨石口”。
模式口村西原有险峻陡峭的隘口,有“一夫当关万夫莫开”之险,为古代军事战略要冲,是京西进入京城的重要关口。
自元明清以来,运煤的商队经模式口村而过,源源不断将西山、塞外等地的煤、大灰、石料、木材、果品、皮毛等物品运往京城。模式口村西古隘口地势险要狭窄,车马难行,行商队伍多用骆驼运送货物,终日驼铃之声不绝于耳,因此得名“驼铃古道”。古道穿村而过,3里长街宛若游龙。
模式口为何成为京西古道上的重要隘口?这与西山险峻的地势和北京母亲河永定河有着密切关系。
翻开地图查看,模式口西侧,越过山梁,距离永定河的出山口不远,山间的河水在这里汇聚成宽阔的河道,流向下游。历史上,汹涌的永定河不时发生水灾。因此,古时的商队便选择通过麻峪、三家店等渡口,穿越西山运送物资。
模式口村是驼铃古道直通京城“煤门”阜成门的捷径,距离京城正好一天的路程。来往商旅驼队通常在此打尖、休息,街上建起了鳞次栉比的大车店、旅店、杂货店、铁匠铺、药店、酒馆饭铺等,为过往商贾旅人提供了便捷服务。
古道给村子带来了繁荣,模式口便成了京西古道上富庶的村落,也成为京西古道上重要的交通枢纽,称得上四通八达。正如老舍先生在《骆驼祥子》中所言:“磨石口是个好地方,往东北可以回到西山;往南可以奔长辛店,或丰台;一直出口子往西也是条出路。”
值得一提的是,因为紧邻永定河,新中国成立后,模式口水电站的建设将模式口与永定河紧密连接起来。当时,北京工业及民用用水、用电需求十分迫切。新中国首任水利部部长傅作义听取石景山发电厂的扩建计划,在查阅地图后,他提议在永定河引水渠上修建模式口水电站。
1956年,北京市政府决定,永定河引水渠和模式口水电站同时建设,同时施工。1957年,永定河引水渠正式通水。
引水渠全长25.7公里,从门头沟三家店拦河闸,引永定河水经老店入石景山区,过高井、马尾桥村,穿模式口隧洞,在法海寺南蜿蜒流经中国第四纪冰川遗迹陈列馆之南,借山势形成30米水头落差并流向下游。
利用该段形成的自然高差,模式口水电站也正式发电送电,年发电量达4000万千瓦时。1957年3月4日,人民日报以《模式口水电站开始向首都送电》为题,在一版进行了报道。
模式口水电站见证了共和国水电的起步,成为石景山区一项重要的工业遗产。
燕京八绝
面朝浩荡宽阔的永定河,背靠峰峦叠嶂的翠微山,模式口自古就是一方风水宝地。
历史上,模式口的寺庙众多,商号民宅林立。目前,街区内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处、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处、区级文保及未定级不可移动文物15处,此外还有历史建筑、传统风貌院落及建筑百余处,包括法海寺、承恩寺、田义墓以及保存基本完好的清代四合院等。
久负盛名的法海寺,就坐落在模式口村北、翠微山南麓。这座寺庙于明正统四年(1439年),由明英宗朱祁镇的御用太监李童主持修建,至正统八年(1443年)竣工,是明朝皇家寺院之一。
寺中壁画堪称一绝。大雄宝殿内藏有10铺精美绝伦的壁画,历经数百年,至今依然保持艳丽的色彩。15位宫廷画士运用了工笔重彩的绘画技法,使用大量“ 沥粉堆金”“叠晕烘染”等传统技法,采用了天然矿物、植物颜料,笔法细腻,用色讲究,让壁画既显得金碧辉煌,又有立体浮雕的效果,堪称明代壁画之最。
为了让更多人感受艺术魅力,近距离欣赏国宝壁画,石景山区于2023年建成开放法海寺壁画艺术馆,通过数字化技术,高清还原法海寺壁画真迹。360度全环绕的球幕影院,重现壁画中的绮丽梦幻世界,馆内还有沉浸式光影秀,整个主展厅从墙壁到地面浑然一体,身临其境,震撼人心。
另一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承恩寺,建于明正德五年至八年(1510-1513)。承恩寺因有着“不开庙门、不设道场、不进香火”的三不之谜而被称作“北京最神秘的寺庙”。
寺内天王殿现存的明代壁画,不同于寻常寺院的神佛题材,而是以“帝后放生、彩绘飞龙”为素材入画,为皇家画师所作。承恩寺画龙于壁,且所画之龙都是皇家才能使用的“五爪龙”,印证了承恩寺与皇家的特殊关系。
2021年7月,随着寺内的北京燕京八绝博物馆开馆,承恩寺首次对外开放,后于2023年5月闭馆修缮。今年4月,承恩寺重新开放,寺内首次完整展出六铺明代壁画复原藏品。北京燕京八绝博物馆收藏了包括金漆镶嵌、花丝镶嵌、景泰蓝、牙雕、玉雕、雕漆、京绣、宫毯在内的燕京八绝工艺精品及古代木雕、根雕、石雕等工艺藏品数百件(套),是北京市第一家在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设立的非遗主题博物馆。
烟火魅力
驼铃古道的繁华褪去后,模式口曾一度沉寂下来,后随着街区更新改造焕发新生。
经过一系列文物保护修缮、市政设施升级、违建拆除治理以及公共文化空间改造利用,模式口历史文化街区于2021年9月开街,吸引精品咖啡、住宿、餐饮品牌接连入驻,现已形成15景、30院、百余铺的街区面貌。
“我们是一家开在老院子里的咖啡馆,根据模式口街区的特色,店铺推出了‘磨石口的花’茉莉手冲、‘驼铃古道的云’等特色咖啡。”80后磨山咖啡主理人于飞说,不同于其他网红商业街,模式口大街新商业和老住户的完美融合,让这里充满了家的舒适和轻松。
“逛遍了千篇一律的古街,这里有着很真实的烟火气。”游客侯茜这样评价。如今,漫步在模式口的大街上,随处可见咖啡店、文创店、住宿店等新业态,与街区的条石骆驼相交融,散发出迷人的气质。“大街的气质与众不同,一路上随处可见骆驼、磨刀石等元素,还有承恩寺、过街楼遗址、古道斯存等等,走几步就要停下来,研究探索一番。”
青砖灰瓦的历史肌理,为街区增添一份古朴之美。如今,模式口大街的年接待游客量突破600万人次,获评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。活力复兴的模式口正重现千年古道、百年老街的京西盛景,人们感慨,“老舍笔下的模式口回来了。”
更多热点速报、权威资讯、深度分析尽在北京日报App
(
熊猫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